——定西市纪委抗震救灾工作记实
公元2013年7月22日7时45分,岷县梅川镇永光村的历史突然在这一刻定格。洮河颤抖,山崩地裂,数以千计的房屋瞬间倒塌,变成一片废墟,恐惧、绝望、无助弥漫在山村的每个角落,眼泪、哭泣、悲伤牵扯着每一颗重创的心灵。
永光村本是一个山清水秀、物产丰饶的地方,尤以中药材闻名遐迩,党参、当归、黄芪漫山遍野。千百年来,人们在这里生生不息,古老的洮河赋予他们勤劳、朴实、善良真诚的秉性。然而来自永光村抗震救灾一线的报告却给我们惨痛的显示:
“永光村共463户2227人,在6.6级强地震中,死亡21人,受伤48人,受灾463户2227人,倒塌房屋1457间,山体滑坡5处,道路阻断11处……”
为了再现那惊心动魄的一幕,让我们跟随各级救援组织和所有救援力量前行,用心去感受那不可抗拒的大灾害的无情和爱心汇聚凝成的正能量!
宁静家园转瞬疮痍满目
永光村——这个紧裹在盛夏绿色襁褓中的美丽山村,片刻间失去了昔日的宁静,成为全中国聚焦的地方。22日8时许,发生地震的第一时间,定西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陈尊峰得知灾情严重,立即组织力量赶赴岷县抗震救灾,同时电话通知在岷县检查工作结束后已向单位返回的市纪委工作组,立即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市纪委常委、监察局副局长陈国明等一行4人接到指令时,余震还在发生。他们一边极力稳住阵脚,一边沿途查看灾情。当发现梅川镇的茶固村、白阳坡村大片房屋倒塌,群众伤亡严重时,他们意识到灾情远远超出了先前的想象。
茶固村的两姐妹失去了三个孩子,放声恸哭;
永光村21条活生生的生命随着房屋倒塌和山体滑坡而消失;
耳阳村1958年“大炼钢铁”时遗留的高炉摇摇欲坠;
拉路村、车路村、马家沟村、永星村等重灾区到处山体滑坡、道路塌陷、墙倒屋毁,许多生计不保、欲哭无泪的村民散落在苍凉荒芜之间……
灾情就是命令,救援刻不容缓。他们每到一处,便忍受一次痛心的震颤,他们一面查看灾情,了解群众紧迫需求,一面安抚灾民,组织邻里互帮互助。上午11时许,在道路塌陷交通中断的情况下,他们徒步爬山过涧,到达了重灾区之一的梅川镇车路村五社,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组织群众迅速开展自救。他们同村民一道,从一处倒塌房屋废墟中抢挖出了一对父子;对4户遇难家属进行心理安慰,劝导疏散群众到安全地带;在村屯周边排查隐患,帮助村民搭建起了临时简易住所。当他们要赶赴其他村庄时,群众激动地说:“你们是来到我们社的第一批救灾干部,我们不知道说什么好!”一位年逾花甲的老婆婆拿出自己从废墟中刨出来的两瓶冰红茶饮料,硬是塞到了陈国明、肖彦斌手中,两人再三推辞,老婆婆激动地说:“娃娃,你们冒着生命危险这么快就来救我们,连一口水都不喝,我心上真过意不去。”
12时许,陈尊峰带领的市纪委另一个工作组到达岷县后,不顾沿途山石滚落和余震频发的危险,在查看茶埠镇高岸村、中寨镇马家沟村等4个村的灾情后,又到达了茶埠镇耳阳村。在排查灾情时,他发现有一座上世纪五十年代大炼钢铁时建造的20多米高的烟囱,因受地震已严重裂缝倾斜,随时面临倒塌的危险,直接威胁周围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他及时组织乡村干部疏散周围农户,并协调公安机关紧急调集专业队伍,实施定向爆破,在他组织安排下,24日上午,烟囱被成功爆破,消除了安全隐患。
下午五时许,当陈国明等人来到这次地震的重灾区——永光村时,村主任与村上一受灾群众因为救灾帐篷发放发生争执。他们及时进行了劝解,这样才稳定了群众情绪,化解了矛盾。当得知村主任家的房屋在地震中全部倒塌,他却从早上一直组织群众救灾,无暇顾及自家,疲惫交加、身心憔悴,又得不到理解的情况后,工作组一边安慰村主任,一边耐心细致地给他做思想工作,鼓励他在关键的时候要撑得起挺得住,当好群众的主心骨。为理顺这个村的救援工作,增强救援力量,他们又帮助村主任把村里处事公道、精明强干的年轻人组成一支突击队,协助村干部开展救灾安置工作。事后,村主任感慨地说,“多亏你们给我出了好主意,救灾工作这才有了头绪,我才挺过这个难关,不然累死我也干不完。”
与灾区群众携手同行
永光村、永星村是这次地震灾情最严重,也最使大家揪心的两个村庄。23日,市纪委工作组按照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统一部署,进驻重灾区永光村,组织指导抗震救灾工作。震后的永光村断水断电,缺吃少穿,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群众生活没有着落,整个山村陷入极度的惶恐和不安之中。
灾害发生后的72小时,是抢救伤员和搜寻失踪人员的黄金时间。在道路中断的情况下,兰州军区某部、省武警总队黄金部队、消防部队的官兵顶着炎炎烈日,在这个时间徒步进驻永光村。部队进入灾区后迅速部署救援分队,划分救援区域,依靠群众力量,立即展开救援行动。为提高搜救效率,争取救援时间,先头艰难推进到灾区的市纪委工作组的同志及时向进驻救援部队介绍灾情,帮助掌握每个屋舍内人员被困情况,并积极组织乡村社干部配合开展救援工作。
部队官兵尽力克服设备不足,机械力量配备还未到位的困难,以手为锄,官兵接力,在木池社山体滑坡处连续奋战两个昼夜,终于搜挖出被掩埋的12名遇难群众的尸体。官兵们强忍饥渴和身体疲劳,逐家逐户排摸灾情,抢救掩埋在废墟中的群众财产。
只要你细心留意,就不难看到各级干部穿梭于群众当中,奔走在帐篷之间的疲惫身影和焦急的脚步。
市纪委工作组把群众的困难当做自己的困难,想方设法减少受灾群众损失。他们组织协调有关的企业和个体户,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把农户的黄芪等中药材以高出市场的价格进行收购,不仅减少了群众的损失,也为爱心人士援助灾区提供了机会;还联系红十字会,为村上的所有受灾户配发了手电、炉子、水壶和雨鞋等物品,方便大家的日常生活,温暖了灾区群众冰凉悲怆的心。陈尊峰在指导组织抗震救灾的同时,经常与救援部队保持联系沟通,协调解决救援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为部队搞好服务。同时也将灾区群众的受灾情况和面临的困难及时向部队反馈,寻求更广泛的援助。兰州军区“钢铁红军师”政委张绘武在得知永光村今年已被大学录取的9名学生由于受灾学费没有着落,面临辍学的情况后,当即表示由师领导班子成员与受灾学生结成爱心援助对子,承诺给每名大学生每年5000元学费,直至4年大学毕业,同时在岷县工商银行为每名大学生办理了学费捐助卡,解决了灾区大学生的后顾之忧。
永光村村支书郭永壁面对天灾顾全大局,处事公道,在分配救灾物资时,他按照灾情先重后轻的原则,把第一批送达的帐篷大部分分配搭建在灾情最重、损失最大的三、四、五几个社,自己所在的社却只安排了少量帐篷,这样引起了本社部分群众的埋怨,甚至有人向他围攻质问,他百般解释也无济于事。工作组及时赶到现场了解情况,向群众耐心细致地做说服引导工作,终于稳住了部分群众的过激行为。郭永壁面对大家的指责,承受巨大的委屈,强忍内心的悲痛,仍积极带领村民抢险自救,体现出了一名基层共产党员在困难面前的坚韧毅力和高尚品格。
永光村严重的灾情,牵动着四面八方的爱心,一时间来自各地的志愿者救援队伍纷涌而至。他们在村里发放自己带来的食品物资,帮助村民搭建帐篷、抢救财物,在灾区随处都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和焦急的步履,同时他们也为灾区群众带来了信心和力量。但是由于志愿者队伍缺乏统一管理调度,一方面当他们深入即将倒塌的民宅时,不仅有将自己置于险境当中的危险;另一方面,这也给整体救援工作的统筹一致增加了难度。对此,市纪委工作组积极会同县乡干部统一调度指挥救灾,从而整个救援工作有组织有秩序的进行,同时也使每个志愿者付出了自己的爱心,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陈尊峰带领大家在扎哈社指导救灾工作时,遇到一名志愿者送来几篮子大饼,未来及发放,就被一拥而上的大人、小孩团团围住,争抢起来,一时现场秩序混乱。他立刻上前制止了失控的局面,安排人员组织发放食品。针对此事他还专门召集会议,举一反三,要求县乡干部对志愿者捐赠的东西,全部由物资接收点统一接收后有组织的发放。他说,“对志愿者捐赠的物资食品一定要统一组织引导,有序开展救援,不能无组织无秩序。不然,这不仅会影响灾区群众的情绪稳定,还会把好心变成坏事。”从此,所有志愿者的爱心捐助都在乡村干部的统一调度指导下有组织、有秩序的进行。
许多灾区群众自己蒙受到巨大损失,却仍不忘感恩。永光村3社村民包正忠虽然在地震中财产严重受损,但他却开着自家的农用三轮车投入运送救灾物资的志愿者队伍中,并将仅存的一间砖房腾出来放置全村救灾物资,自己和家人居住在用破旧的塑料布搭建的潮湿三角帐篷中。一位志愿者老人在驾驶三轮车向安置点送水途中,在转弯处突然翻车,当闻讯赶来的群众把车抬起后,老人不顾劝阻忍着剧痛,坚持把这一车水拉到了灾民安置点。
梅川村一名志愿者自筹资金,为灾民送来250余斤凉面和160多个馒头,当群众问起他的姓名时,他笑而不答,却说:“都是自家人,你们的灾难就是我的灾难”。
在众多救援人群中,“蓝天救援队”的年轻人格外引人注目,他们不顾个人安危,一次次地冒着余震频发、受损房屋随时会倒塌的危险,从废墟中把受灾群众的被褥、家具、药材等财产一样样地清理搬运出来,并转移到安全地带,受到了村民们的交口称赞。
在了解群众情绪,做群众思想工作之余,市纪委工作组对永光村下辖五个社的卫生防疫和次生灾害隐患进行不间断排查,时时关注群众生产生活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当他们了解到来自白银的志愿者捐助的活动板房无处搭建后,立即安排村上寻找适宜地块,组织力量迅速完成搭建工作。工作组的各位同志始终牵挂着灾区群众的安置和生产生活,地震发生后,就一直驻守在抗震救灾一线,同灾区群众同甘苦共命运。
撑起一片生命的蓝天
生命需要真心的呵护,灾区群众更离不开社会的倾力相助。灾民安置工作是抗震救灾的关键环节,而灾区群众的衣食住行是灾民安置的根本所在。灾害发生伊始,各类救援物资逐级申报调拨,数量上难以满足灾区群众的需求,又由于震后道路崎岖难行,许多地方遇雨中断,大量物资难以尽快运抵,有的群众因物资发放不及时而情绪急躁不安。工作组通过调查摸底,及时向县抗震指挥部报告了永光村群众急需的帐篷、煤炉、被褥等物品数量,并主动协调救援物资发放机构优先调配重灾区群众的急需物资。县抗震指挥部先后调运帐篷309顶、棉被990条、毛毯216条、床300张、煤炉178个、碳3吨、方便面936件、米面57袋1140斤、食用油202桶2020斤,基本保证了群众正常的生活需要。
震后的永光村连续几天大雨滂沱,夜晚的气温骤降至10度以下,寒气袭人,屋外山水夹带泥浆翻滚,屋内阴湿寒气袭人,工作组的同志们累得全然不顾频发的余震,住进群众因避震搬出去的空房里,把帐篷安排给仍处于恐慌之中的群众居住。陈尊峰多年的腰疾复发,疼痛剧烈,平时他就不能长久坐车,不能过度疲劳,困了就得躺一下,这样才能坚持继续工作。但为了灾区群众他顾不得这些,全然豁出去了,饿了啃几口随车带来的大饼咸菜,困了就两手扶腰,紧咬牙关,实在坚持不住了,就在车内小憩片刻,缓解疼痛。他甘于吃苦、默默无闻的作风,深深地感染了灾区的每一名干部群众。
保持道路通畅就是保持灾区生命线的通畅。连绵的阴雨为原本崎岖难行的山间农路雪上加霜,使运送救灾物资的车辆无法前行。驻守在三社十字路口的交警们不敢有丝毫马虎,他们用铁锹从路边山崖上挖下干土,把碎土就地填在坑洼处,然后把大土块连抱带滚地填到翻浆的大泥坑里,他们个个都变成了泥人,汗水和着雨水在发稍上凝结成了晶莹的小露珠。安全顺畅运送救灾物资的大小车辆每到此处,都要减速慢行,师傅们向他们投去感激和崇敬的目光。
梅川镇原纪委书记、现任党委副书蠛炱剑慷庸俦黄鹆苷?0余小时,从塌方的山体中挖出9名遇难群众。从22至24日,三天当中他仅休息了4个小时。搜救工作一结束,他不顾身体疲劳,又及时成立民兵小分队,带领20余名村社干部和年轻村民连夜联防巡逻,深入各个帐篷及时做群众的心理疏导工作,研究解决随时出现的问题,预防和排除了各种安全隐患。
市纪委干部肖彦斌随同委局领导到岷县下乡,22日地震发生后,他和工作组一起,徒步赶到灾区。当在梅川镇车路村峡口社向村民询问灾情时,余震再次来临,身后房屋轰然倒塌,幸亏他躲避及时,才逃过一劫,令大家惊出一身冷汗。他不顾危险跟随工作组驻在灾情最严重的永光村,几日几夜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浑身上下被汗水湿透,还仍然坚守阵地。过度的疲劳和阴湿的气候,使他体力透支,胃病发作,呕吐不止,领导让他下山吃药休息,但他全然不顾,始终坚持在灾区一线。
物资发放点的驻村干部张燕、王燕茹、侯新鹏等同志在第一批救灾物资送达后,根据救灾任务变化,迅速把工作重心从抢救生命、运送伤员、核查灾情转移到物资发放上来。临时的发放点无纸无笔,没办法登记,她们就在倒塌的房屋中寻找出学生的作业本、圆珠笔开展工作。她们一趟趟地来回搬运方便面、矿泉水等救援物资,几乎耗尽了体力,就肩拉背扛,咬牙坚持。自救灾物资送到后,她们坚持24小时值班看守,白天阴雨不断,自己淋在雨中,却拉起防雨布裹紧物资,以防受潮。晚上将矿泉水瓶子拼到一起,铺上一层薄薄的编织袋,和衣而卧。年轻姑娘们,不怕脏不怕累,嘴唇干裂,声音嘶哑,脸上晒裂的皮肤片片脱落,真是令人难受。
灾区群众不仅需要心灵的抚慰,更需要安全的环境。安定区公安局副局长高保全、岷县公安局副局长孟文珍带领民警24小时执勤巡逻。民警们在大雨如注的漆黑夜晚,用手灯的缕缕光束探照灯般在村庄各个角落不停的来回探查;夜声人静的帐篷四周,不时传来和浮现他们刷刷的脚步声和来回走动的的影子;一片片、一堆堆废墟旁,须臾不离的身影,是民警们日夜守护着受灾群众被压埋的财产。这一件件、一桩桩历历在目的见闻,真是全体公安民警对灾区群众用心的呵护啊!
灾民集中安置点随着救灾工作的推进,逐渐成为灾区群众生产生活的小社区。工作组的同志及时组织协助乡村干部建起了医疗服务室、便民警务室、交通疏导组、卫生清洁组、集中供水点等服务管理临时机构,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使灾民安置点环境整洁,秩序井然。由于市纪委工作组和县乡村干部认真负责、工作到位,有效防止了灾后疫情的发生,降低了次生灾害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聚拢了人心,安定了生活,稳住了情绪,降低了受灾群众的财产损失,为恢复正常生产生活和灾后重建奠定了基础。
傍晚时分,一顶顶蓝色的帐篷前升起袅袅炊烟,屋前屋后有村民、志愿者忙碌的身影,跳跃的炉火上翻滚出的阵阵香气,温暖了饱受灾难的一张张朴实面容,平复了一颗颗焦虑悲伤的心肠,是各级干部、部队官兵及广大志愿者的辛勤劳动和赤诚之心,为大家鼓舞了士气,燃起了希望,更撑起了一片生命的蓝天。
抗震救援的助推力
担当是一种责任,也是一份执著,更是一股真诚汇聚的能量流。勇于担当不只是抗争灾难的精神品质,更是灾区群众渡过难关的力量依靠。22日午夜,市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工作协调会议正在紧张召开,市纪委工作组屋内的灯光依旧亮着,奔波了一天的工作组成员疲惫不堪,但谁也没有睡意,他们在等待接受新的任务。纪委书记陈尊峰刚出会场,就打电话告诉他们:“今夜大家还得辛苦,不能睡觉了。按照市委安排,纪委要对灾区干部坚守工作岗位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当晚待县纪委的同志一到,市纪委工作组便分成三个小组,奔赴梅川镇、永光村以及民政局、红十字会、救灾物资接收点,逐镇逐村逐点进行检查慰问。
永光村抗震救灾办公点上,乡村干部正在紧张地清点捐赠物资,制定发放方案。村社周边有干部巡查,继续排查隐患,稳定群众情绪。灾区群众把督查组同志视作亲人一般,围在周围叙说着各自生活的困难,地震中的损失,又希望早日开始灾后重建,过上安稳日子。他们都很感激党和政府的关怀,对各级干部的辛劳表示由衷的感谢,当检查组成员劝坚守岗位的乡村干部要轮换休息,注意劳逸结合时,乡村干部异口同声地说,“你们都不分昼夜的工作,我们再苦再累也应该。”等检查结束时,又到了破晓时分。
值得一提的是24日下午,永光村上空,阴云压顶,山雨欲来,气象部门预报灾区有大暴雨。陈尊峰不顾随行人员的再三劝阻,坚持和同志们留在山上。结果国土部门发布了当晚有关地质次生灾害预警信息,他立即召集市县乡留守干部会议,安排干部和公安民警冒雨深夜排查险情,终于使距隐患点较近的7顶帐篷内居住的50余名群众得到转移安置。同时,劝返白天上山救援的600多名志愿者,在暴雨来临前尽快下了山。又对当晚徒步赶来的近百名志愿者进行妥善安置,确保每个人的安全。深夜,他强忍着过度劳累造成的腰部疼痛,又和工作组同志、公安干警、村干部一起冒着大雨协调指挥次生灾害的排查以及检查安置点排水、防火、用电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隐患和问题。在排查中发现距集中安置点较远帐篷内有一高龄老人生病且未通电的情况时,陈尊峰赶紧协调工作人员接通了电线,找来部队医生及时诊治,并送来药品。回到住宿处,已是凌晨3点多,他让县乡干部及工作组同志和他一起挤着睡,别再打扰群众。见此情形,乡干部后红平感慨地说,“连市委领导都这样,我们就是再辛苦也没啥说的。”
25日,市纪委工作组再次冒雨徒步到永光村一、二、三社,逐个帐篷讲解防灾知识。村里部分群众还没有领到帐篷,情绪不稳定,语言过激,工作组耐心地进行劝解疏导,并深入到各个帐篷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安抚群众情绪。同时对冒雨转移物资的部队官兵进行慰问。
集中安置点人员密集,群众没来得及转移的一些贵重财产还掩埋在废墟之中,如果治安管理疏漏,偷盗等问题极易发生,将会在群众原本受创的心灵上再添新伤。为防止一些治安问题的发生,在工作组指导下,再一次抽调人员及时组织成立3个民兵小分队共60人开展治安巡逻,维护秩序。
卫生防疫是大灾后又一桩马虎不得的大事。通渭县医疗卫生救援队组织医护人员在村庄的角落、倒塌的废墟、露天的厕所……所有易发传染病菌的地方喷洒药水,消毒灭菌,使受灾的村社大灾之后无疫情。市纪委工作组指导乡村干部,在村头搭建临时简易厕所,组织村里老人小孩拾捡垃圾,维护公共环境卫生;还组织青壮年抢运、接收、分发各种救灾物资,从而使整个抗震救灾工作有序展开。
在抗震救灾的初期,针对救援队伍人员多,不熟悉灾区地形地貌的实际,工作组统筹安排,分工引导来自各方面的救援队伍,深入受灾群众家中,挖掘清理被废墟掩埋的财产。据统计,全村共抢运出电视机78台、农用三轮车17辆、药材3万余斤、粮食2万斤、被褥1000余床、各类家具300余件、檩条2700余根。
随着救援工作的全面展开,各级各类新闻媒体记者夜以继日,辛勤奔赴在各个受灾地点。市纪委工作组积极为前去永光村的中央电视台、甘肃省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以及市上的有关媒体提供必要的服务,协助记者全面了解受灾情况和群众困难,采访在基层一线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及时准确地宣传报道抗震救灾工作情况,引起了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的持续关注。一时各类救援组织、爱心人士纷纷赶来救援帮助,慈善机构、兄弟省市捐献的救援物资陆续到达。
救灾物资是无家可归、缺衣少食的灾区群众的命根子。市纪委工作组严把救灾物资监管关,及时提出了公开透明、公平公正、不搞平均的要求,指导县乡村的干部及物资发放点的工作人员,在永光村抗震救灾物资监管中,建立起了救灾物资分配议事、救灾物资发放监督、经办人员签字确认“三个机制”,严把接受、管理、发放“三个环节”,设置接受登记表、由村到社物资分发表和发放到户分类明细表“三个表册”,做到物资在流动,监督无缝隙,各环节不留空白,监管措施没有死角。灾区群众反映说:“刚开始发放物资时,我们有点不放心,害怕由村干部乱发,自己拿不上东西。其实我们领东西都要签字,来的东西都要公布,来去都是一本明白账,都清楚着来,原来的想法还是私心杂念重呀!”
由于各级干部忠实履职,物资监管到位,群众虽遭大灾但基本生活有保障,医疗救治有保障,受灾群众情绪稳定,重新树立了生活的信心。
特殊战场永结同心
天灾无情人有情,干群鱼水紧相连。市纪委工作组全体成员和县乡村干部在灾区五天五夜的连续奋战,不仅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出色地完成了抗震救灾工作第一阶段的任务,而且得到了灾区群众的充分肯定和真诚爱戴。
在灾区指导帮助救灾工作,无论是吃饭、住宿及日常生活都面临着难以想象的困难。
视灾区的老百姓为亲人,这是每一个到达抗震救灾第一线的干部心中与日俱增的情感。作为领导干部的陈尊峰这份感情更加浓烈。当在安置点看到一位老大爷干啃着方便面时,他马上吩咐工作人员将自备的饼子、鸡蛋、榨菜和矿泉水送到老人居住的帐篷,老人用颤巍巍的双手急忙接住这些食物,一边往床上放,一边喃喃自语道:“好的很!恩人啊,恩人啊!”他感动的泪珠不禁从干涩的眼睛里滚出,沿着眼角鱼尾纹,一直流到耳根。这是一颗纯朴的心,这是一滴感恩的泪啊!
受灾的两户老乡看到同志们夜以继日地忙着救灾,累得筋疲力尽,他们硬是把自家的帐篷腾出,让工作组的同志们居住。大家婉言谢绝,让灾区老乡住进安全的帐篷,他们却住进了群众避震搬出去的空房里,几个人挤在一张床上,有些同志在村民正修建的无窗无门的毛坯房子里,聆听着风雨和弦,和衣而睡。
过度疲劳和风吹日晒,使每一个工作组成员的脸上黝黑发亮,晒裂的皮肤层层脱落,浑身衣服裹满泥巴,洗漱剃须等个人卫生更是无暇顾及。震后的灾区用水十分困难,要到十余里路的地方用农用车拉送,为节约用水,有的同志连续两、三天不洗脸,当脸实在干裂得难受的时候,就在路边蹲下来,在积雨的泥坑里双手捧水随便擦拭两下。
一名来自广东的志愿者感慨地说:“你们定西的干部真好。我去过全国许多灾区,但从没有见过像你们这样的干部,我由衷地向你们致敬!”
灾区群众蒲丰珍看到市纪委工作组的同志们不分昼夜的开展工作,多次邀请同志们要到他家的帐篷里去,吃上一顿热乎的手擀面,以表达灾区群众的一片心意。直到大家即将撤离永光村的前一天晚上,实在拗不过乡亲们的热情相邀,工作组几个同志代表大家,去蒲丰珍家吃了一顿饭,看着大家吃下他的手擀面,蒲丰珍动情地说“为了我们的事,你们连顿热饭都吃不上,天天方便面、矿泉水,我们看着也难过,这两天你们只要有空,吃住就到我这儿吧!”还有几户受灾群众因工作组的同志们没去他家吃饭而深感遗憾,不断叮嘱待他家重建的新房修好了一定要来吃顿家常饭。
28日,由于抗震救灾工作重点的转移,工作组要离开永光村,闻讯的群众相约赶来送行,大家围着同志们握手告别,微微发抖的嘴唇虽然说不出多么热切的话语,但村民们感激的眼神和热乎乎的双手,却比什么都要深沉真切。车启动了,一位老乡硬是把几个饼子从车窗里塞了进来。看着这些遭遇灾难而又真诚善良的群众,工作组全体成员泪眼朦胧,心潮涌动,久久不能平静。灾区群众把他们真正当做自己的亲人和恩人,干部群众唇齿相依,鱼水情深,谱写了一曲干群和谐、共克时艰的感人乐章。
这一组组特写的镜头只不过是岷县抗震救灾工作的缩影,这些奔波在永光村救灾一线的各级干部和救援力量,他们只不过是这次地震灾害救援队伍中的一分子,在抗震救灾过程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感动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着……
在永光村难忘的这五天五夜,每一位工作人员深深地感到紧张而又短暂,繁忙而又艰难,处处感动于群众的质朴,时刻恸心于家园的灾难。五天里的辛劳,虽不能改变山川的创伤,但却以一片赤诚的奉献,抚慰过灾区群众流血的心田。
面对长眠地下的逝者和满目疮痍的废墟,面对灾区人民无助、渴望的眼神,重建家园的重任与困难时时萦绕心头,令人忧虑咂谂巍⑵诖蛭俅蟮牡卣鸲己巢欢嗣巧娴男拍睿俅蟮脑帜讯即莶豢逵缙锏钠熘?hell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