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是基层治理的“晴雨表”,干部到岗履职更是服务群众的“第一道窗口”。今年以来,峡城乡纪委紧扣“以督促改、以查压责、以改提效”主线,聚焦到岗履职、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产业基地建设、到户项目落实等重点工作“小切口”,刀刃向内、动真碰硬,用一场场“实打实”的督查、一次次“硬碰硬”的整改,推动作风建设从“有形覆盖”向“有效提升”转变,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以“督”促改,直击病灶,让作风建设向上向好。“门楼寺村值班表未更新”“秋池湾村值班记录未及时填写”翻开峡城乡纪委《作风督查记录》,一条条问题记录如“显微镜”般照见作风积弊。峡城乡纪委坚持“四不两直”工作法,组建专项督查组,采取明察暗访、随机抽查等方式,对秋池湾村、门楼寺村等4个村的干部到岗履职情况开展靶向监督,重点查纠迟到早退、脱岗溜岗、敷衍塞责等“庸懒散”现象。截至目前,累计开展专项督查11次,发现问题3类14条,高频次、强震慑的监督举措,让“躺平式”干部“躺不住”,让“混日子”现象“混不成”,切实拧紧干部履职“发条”。
以“查”压责,闭环管理,让问题整改落实见效。“督查不是目的,整改才是关键。”针对发现的作风问题,乡纪委建立“清单交办—限期整改—跟踪问效”全链条闭环机制。一是清单化明责。对督查发现的问题分类建立台账,明确责任村、责任人和整改时限,确保“问题到人、责任到岗”。二是刚性化问责。对问题突出的村党支部书记开展“一对一”约谈,责令立行立改,对整改不力、敷衍应付的村集体,扣减年度考核分。三是常态化警示。在乡村干部大会上通报典型案例,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压力传导下,村干部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履责”,党群服务中心“门常开、人常在、事常办”渐成常态,群众办事“跑空腿”已成例外。
以“改”提效,为民纾困,让群众实事可感可及。“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整改效果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以前办事有时找不到人,现在干部全天在岗,要办的事也能一次性办清,省心多了!”村民张小兰的感慨,正是作风整改成效的生动注脚。乡纪委以问题整改为契机,推动各村建立“首问负责”“限时办结”“限期整改”等机制,切实推动乡村干部作风转变。聚焦“急难愁盼”,解民忧。结合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精准摸排临时救助、低保申请等民生痛点,累计解决群众难题14件,办理民生实事10件;护航“产业振兴”,促发展,紧盯产业基地建设、到户项目落实等环节,查处作风不实、进度滞后问题2起,保障到户项目落地生花。
从“查岗点名”到“服务增效”,峡城乡纪委以“督”破题、以“查”开路、以“改”夯基,将“螺丝钉精神”融入监督执纪全过程,既让干部感受到“监督就在身边”,更让群众体会到“改变就在眼前”。下一步,峡城乡纪委将紧盯乡村振兴重点任务,持续深化“督、查、改”长效机制,把作风建设的“问题清单”转化为产业兴旺的“项目清单”、民生幸福的“实事清单”,以“钉钉子”精神护航高质量发展,让“严实细”的新风正气在峡城大地蔚然成荫。(供稿:刘敏;核稿:卜登辉)